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安史之乱爆发后,大唐朝廷风雨飘摇,国家岌岌可危。李豫继位后,继承了一个几乎破碎的帝国。他未能重现开元盛世的辉煌,但成功延续了唐朝的命脉。究竟他是一个守成的帝王,还是一个充满心机的枭雄?他的手段,比你想象的要更加残酷与果断。
公元762年,唐肃宗去世,皇位继承问题掀起了暗流涌动。看似温和、内敛的李豫,展现了出人意料的政治智慧。他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,便是掌控了朝廷权力的宦官李辅国。李辅国权倾一时,挟天子以令诸侯,甚至在朝堂上放言:“陛下但居禁中,外事听老奴处分。”这种狂妄的言辞,让李豫心中隐隐作痛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李豫没有立即反击,而是选择了隐忍。他表面上尊李辅国为“尚父”,对其百依百顺,但暗中积蓄力量,等待反击的时机。他联合了另一位宦官程元振,程元振同样拥有重兵,两人迅速勾结,一场政变的阴谋悄然成型。
时机终于来临。李辅国因为太过自信,放松了警惕。李豫和程元振迅速展开了行动,将李辅国诱出宫外,设下埋伏。李辅国未曾察觉,便被置于死地。李豫并未就此罢休,他命人将李辅国的头颅割下,丢入茅厕,这种“杀人诛心”的做法,意在警告其他权宦。
然而,程元振也不甘示弱。铲除李辅国后,程元振开始独揽大权,李豫再一次耐心等待着下一次反击的机会。
两年后的764年,唐朝的边疆遭遇吐蕃入侵,长安告急。李豫指挥得当,命令程元振亲自率兵迎敌。然而,程元振却连败数场,令整个朝野为之一震。李豫抓住了这个机会,与朝臣联合,将程元振罢免并流放至岭南。李豫冷冷地命令:“赐死。”程元振最终死于流放途中。
李豫清除了身边的一个威胁,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更为复杂。鱼朝恩,权臣之一,掌控禁军,军功赫赫,实力强大。李豫决定效仿之前的手段,再次设下“鸿门宴”,邀请鱼朝恩共饮。在酒宴中,李豫举杯示意,埋伏在暗处的禁军迅速发起攻击,鱼朝恩毫无防备,最终被缢杀。
通过这种“杀人不见血”的方式,李豫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皇位。他的手段深深刻画了他在乱世中的统治风格:冷酷、无情、果断。
与此同时,李豫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,便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。叛军残部在洛阳一带顽强抵抗,李豫为了迅速平定叛乱,决定借兵于回纥。回纥骑兵的援助虽然成功攻破了洛阳,然而,回纥骑兵却在城市中纵火抢劫,造成了极大的破坏。李豫因此背负了骂名,但他获得了时间。仅仅一年,便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,给帝国带来了暂时的喘息。
接下来的挑战是,如何应对河朔三镇的割据局面。李豫采取了“暂时妥协”的策略,封田承嗣与李宝臣为节度使,承认他们对河北的统治。尽管这一决定在朝中引起了激烈争议,李豫却坚持认为,这是避免与地方势力正面冲突,给经济恢复争取时间的最佳选择。
然而,李豫的治国之道,绝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权谋。在经济方面,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力图恢复帝国的财政状况。首先,李豫改革了盐政。他任用刘晏推动“官商分利”,打破了盐商与官吏的垄断,使得盐价得以下降,百姓得到了实惠,政府的盐税收入大幅增加。
接着,李豫致力于恢复漕运。安史之乱后,漕运体系严重破坏,关中地区粮食短缺,饥荒四起。李豫通过一系列措施,恢复了漕运通道,使得粮食供应逐步恢复,关中地区的百姓终于摆脱了饥荒的困境。
然而,李豫的改革并非没有争议。他的盐政改革虽然大大改善了财政状况,却得罪了大量官吏与盐商,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。此外,李豫的晚年逐渐崇佛,推行佛教,造成了民众负担过重,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。
李豫的统治充满了矛盾和争议。有人认为他是“中兴之主”,成功延续了唐朝的命脉;也有人认为他是“守成之君”,只是勉力维持着一个已经衰弱的帝国。他的政治手段、军事策略和经济改革,都充满了妥协和隐忍,甚至不乏冷酷与权谋。
然而,李豫确实成功了。他在乱世中为唐朝续命,用他的智慧、果断与隐忍,为唐朝的“元和中兴”奠定了基础。如《资治通鉴》所言:“代宗沉毅有断,虽未能复盛,然天下粗安。”他的努力,或许正是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坚持到907年的关键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聚富配资-聚富配资官网-专业的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